形态描述
雌蛛体长5.00—6.20。一雌蛛体长5.85:头胸部长2.25,宽1.75;腹部长3.96,宽2.88。背甲光滑,黄褐色,中央在眼区至背甲后缘之间具一窄的褐色纵条斑,胸部近侧缘具一褐色纵条斑,中央纵条斑与胸部近侧缘纵条斑之间的头部亦有2个褐色斑。颈沟和放射沟明显。中窝暗褐色,为一“V”字形的小凹陷。两眼列均后凹,后眼列稍宽于前眼列。各眼均具明显的黑褐色眼斑。前中侧眼间距大于前中眼间距(0.20:0.10);后中侧眼间距稍大于后中眼间距(0.20:0.18)。中眼域长0.35,前边宽0.35,后边宽0.40。前中眼>前侧眼=后中眼>后侧眼(0.15:0.13:0.13:0.10)。额高0.18,约为前中眼直径的1.2倍。螯肢、颚叶和胸板黄褐色,下唇暗褐色。螯肢的形状一般,前齿堤有3齿,后齿堤有4齿。下唇宽大于长,长约为宽的1/2。颚叶远端牛部向内倾斜,近端部最宽。胸板不与背甲连接。触肢跗节的跗节器小,位于跗节内侧接近顶端。步足黄褐色,无刺和大的刚毛,仅膝节顶部具一细弱的刚毛。腿节Ⅰ、Ⅱ和Ⅳ近基部各具4根短的听毛,腿节Ⅲ无听毛;胫节背面具2列10—16根听毛;后跗节具1列2~8根听毛;跗节无听毛。跗节器位于跗节远端1/3或1/2处。步足测量:Ⅰ 0.87(2.25+2.83+1.80+0.99), Ⅱ7.15 (1.98+2.61+1.62+0.94), Ⅲ4.63 (1.44+1.62+0。99+0.58),Ⅳ6.75(1.98+2.43+1.53+0.81)。步足式:1,2,4,3。腹部卵圆形。背面和侧面土黄色,密被银黄色鳞斑。背面具两侧边缘呈浅黑褐色的叶状斑。腹部腹面黄白色,生殖盖的中部颜色较深。生殖盖宽大于长,梯形。纳精囊肾形,中部内侧具一三角形的结构。
雄蛛体长3,78~4.60。一雄蛛体长4.32:头胸部长1.98,宽1.71;腹部长2.52,宽1.75。身体的形状、斑纹及眼的排列与雌蛛近似。螯肢较大,具婚距,前齿堤有3齿,第1齿靠近螯牙的基部,第2、3齿相互靠近并远离第1齿;后齿堤有4齿;螯牙背面近中部具一尖突。触肢和步足测量:触肢2.87(0.99十0.31十0.49十1.08);步足Ⅰ7.96(2.25十2.92十1.80十0.99), Ⅱ7.37(2.11十2.74十1.62十0.90), Ⅲ4.63(1.39十1.71十0.94十0.59),Ⅳ6.61(1. 89十2.38十1.53十0.81)。足式同雌蛛。触肢器的盾板呈亚球形,精导管呈“S”形,引导器顶部具一细尖,副跗舟远端半部呈指状。
鉴别特征:本种近似于德氏粗螯蛛 P.degeeri,但雌蛛的背甲不具小坑;纳精囊肾形,中部内侧有一呈三角形的结构;雄蛛的螯肢有婚距;触肢器的副跗舟远端半部呈指状,而不同于后者。
雄蛛体长3,78~4.60。一雄蛛体长4.32:头胸部长1.98,宽1.71;腹部长2.52,宽1.75。身体的形状、斑纹及眼的排列与雌蛛近似。螯肢较大,具婚距,前齿堤有3齿,第1齿靠近螯牙的基部,第2、3齿相互靠近并远离第1齿;后齿堤有4齿;螯牙背面近中部具一尖突。触肢和步足测量:触肢2.87(0.99十0.31十0.49十1.08);步足Ⅰ7.96(2.25十2.92十1.80十0.99), Ⅱ7.37(2.11十2.74十1.62十0.90), Ⅲ4.63(1.39十1.71十0.94十0.59),Ⅳ6.61(1. 89十2.38十1.53十0.81)。足式同雌蛛。触肢器的盾板呈亚球形,精导管呈“S”形,引导器顶部具一细尖,副跗舟远端半部呈指状。
鉴别特征:本种近似于德氏粗螯蛛 P.degeeri,但雌蛛的背甲不具小坑;纳精囊肾形,中部内侧有一呈三角形的结构;雄蛛的螯肢有婚距;触肢器的副跗舟远端半部呈指状,而不同于后者。
大小
雌蛛体长5.00—6.20。一雌蛛体长5.85:头胸部长2.25,宽1.75;腹部长3.96,宽2.88。 雄蛛体长3,78~4.60。一雄蛛体长4.32:头胸部长1.98,宽1.71;腹部长2.52,宽1.75。
生物学
生物学:栖息于草丛的底层,稻田的稻株上。
生境信息
生物学:栖息于草丛的底层,稻田的稻株上。
国外分布
标本信息
观察标本:1♀1♂,新疆博乐市,1991年7月8日,朱明生采;6♀♀2♂♂,河北蔚县,1999年7月9日,张锋采。